logo
发布于 周三 20:19
影响诉讼成败的隐藏原因:律师能否读懂法官内心
  • 律师为什么要研究案子主审法官?
前两天看到一位深圳的资深律师聊起了这个话题:律师为什么要研究案子主审法官?他的回答是,研究法官过往的判例以及学术著作,可能会从中发现他对某一类案件的固定看法,律师可以根据这些判断来定制自己的诉讼策略,包括如何串联证据,帮助法官更好理解案件逻辑,更好赢得法官“支持”。

不少青年律师都遇到过这种困惑 —— 法条引述没毛病,证据也备齐了,案子却没按照预期走。其实问题可能出在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上:诉讼从来不是跟法条对抗,而是跟具体的裁判者沟通。

#1 作为诉讼律师,必须学会换位思考

有时不能简单觉得法官没耐心,实际上是他在需要短时间内快速抓住争议核心,高效完成庭审。鸡毛蒜皮无暇细听,法官想要的就是直击要点的事实与证据。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在2023年首次突破4000万,而这一数据在2024年已经攀升至4600万余件,人民法院收案量年均增长11.23%。过去一年,朝阳区法院法官年人均办案量已经超过500件——这意味着即使全年无休,平均每位法官每天至少结案1-2起。最高院近日发布的 2025 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司法数据显示,2025 年 1 月至6 月,全国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 2100 余万件。



2025年上半年司法审判工作总体情况(cr.最高院公众号)

基于此,律师更需要提前了解法官在庭审过程中的裁判思维,有意识地向其审理风格靠拢,从法官和律师双视角把握自己的输出节奏。

深入了解主审法官的司法理念,需重点关注其裁判依据倾向(侧重法律文本还是司法政策)、是否严格遵循先例、是否习惯参考立法史等核心维度,可以查阅法官针对类案的裁判文书、观点论述,再结合法庭特点、法官主持庭审的风格及性格特质来综合判断。

#2 赢得诉讼,说服法官很重要

法律条文是固定的,但适用条文的人有差异。诉讼的本质是说服法官,而非单纯论证法条。有人觉得关注法官偏好就是投机取巧。其实正确分析法官,才是大家在考虑如何胜诉时最容易忽略的一步。

每个法官都有自己的司法理念和认知框架。有的习惯先审查程序合法性,再分析实体争议;有的则更关注核心事实是否清晰。这些差异不是靠经验就能完全摸透的,律页的法官分析助理能帮着梳理出法官的审理侧重,避免律师凭主观判断走偏。

例如长期审理劳动争议的法官,对劳动关系认定的细节会更敏感;基层法院的法官,可能更倾向快速厘清案情、高效结案。这些偏好不是主观偏见,而是长期办案形成的工作习惯。

北京京麟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刑事律师李扬博士在《如何预判法官的裁判思路》中说到,“归纳裁判思路,首先可以查询法官和公诉人审理过的案件,尤其是同罪名案件,观察其审判思路。不过,从不同罪名的案件中,往往更容易抛开罪名本身,归纳出裁判者的审判思维方式”,“还能了解法官对非法证据排除的态度、对庭审尺度的把握等,这些在其以往的判决书中能看出端倪”。




#3“法官分析”AI助理:赋能制定策略与庭前准备

想要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契合主审法官的司法逻辑至关重要,律页系列AI助理之“法官分析”,正是打通这一关键环节的钥匙——深度分析梳理类案,提炼特定法官的判案风格、法律观点倾向和关注重点。通过历史判决数据,帮助律师了解法官偏好,优化诉讼策略和庭审表现。



无需零散搜集裁判文书后手动整理总结,法官分析助理,帮助律师快速看到法官常审案由、对不同证据的采信倾向,更好贴近法官关注的要点准备证据链,让案件事实被更清晰地看见。
法律工作 All-in-One
律页法律工具1
律页法律工具2
律页法律工具3
律页平台
律页法律功能1
律页法律功能2
律页法律功能3
开始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