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发布于 昨天 18:03
未来的律师,谁用好GenAI,谁更能赚钱
相关报告显示,全国立法、司法、执法领域AI应用总量达585个(立法220个、司法152个、执法213个)。自下而上的应用普及会产生强大的共振效应,也将彻底改变游戏规则:律师能力、法律服务的评价标准、法律服务模式都会被重新定义。

而聚焦律师群体,LexisNexis今年的行业调研数据,88%的中国内地律师已在工作中使用GenAI工具,比2024年提升20%。AI应用从尝鲜变为标配,传递出的最强信号是:如果一年前你还在犹豫是否使用AI,那么如今不用AI的你可能已经处于劣势。单纯把GenAI说成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的工具已然落伍,最重要的是帮助律师做到服务溢价。

01. 律师用AI的尴尬现状:想用不敢用

Skills的报告揭开了一个扎心的现实:超七成的律所已经部署了GenAI工具,但真正使用的只有两成左右。其实不少律师都尝试过不少AI工具,结果大概率是用两下就搁置了,买了工具却“吃灰”,问题到底出在哪?原因有两个:

一是数据不敢给。律所要靠“客户信任”吃饭,客户的涉密文件、交易数据都是命根子。但GenAI要发挥作用,得喂数据训练——你敢把客户的合同传给大模型吗?万一信息泄露,丢的不只是一个客户。所以大家干脆只提供公开透明的信息,跟没用差不多。二是系统接不上。很多律师反馈过,手里同时用着好几个法律工具,来回切换使用,但数据不互通,还需要反复上传。

这两点直接导致了法律产品多,但应用依赖少。很多律所把部署 AI等同于完成律所数字化,却忽略了AI应用要和律师的业务习惯、实际需求接轨。律师多数时候只尝试用这些工具改改文档、搜搜法条,真正能辅助判断案情的,还得靠自己的经验。

02. 提升 AI 使用率的两大关键

既然痛点这么明确,总不能一直卡在担心使用的阶段。其实破局思路很简单:首先先解决安全适配的问题,过滤敏感信息,再让AI干活。

现在包括律页在内的很多工具都在解决这个问题。就像给平台系统装了一张安全网,AI可以读取数据,但只读你允许的部分。分析一份客户合同前,安全网会自动过滤合同里的涉密信息和数据,只给AI看“条款结构”“法律适用”这类非敏感内容。这套逻辑对所有GenAI工具都管用,不管是现在国内热门的法律科技工具还是国外大火的Harvey,核心就是AI有数据用,但不碰红线。

其次,要在产品架构上打通所有业务流程,毕竟律师没精力去使用所有分散的单一系统。最近,法律技术服务商Epiq收购了法律科技咨询公司Inflection IT,为什么要拿这件事来说?可以理解为这类大公司把“知识管理系统”“微软Office生态”“GenAI合规工具”串联成了一个整体。就是让GenAI能同时调用你的文档、案件台账、客户数据,不用你再手动切换系统。虽然目前对中国内地法律科技市场并不完全适配和普及,但是一种好的思路。

未来的律师,谁用好GenAI,谁更能赚钱。能做好GenAI合规应用的律所,将比现在更加盈利。以前去判断某个交易条款是否符合市场标准,靠的是律师做过类似案子的经验,以后用GenAI,能直接分析过去所有同类案件的数据,精准告诉你“这个条款90%的客户都会修改”“常见的修改方向有3个”。相信客户肯定也会愿意为有数据支撑的结果买单,毕竟如今的当事人大多都会相信AI给的“笃定”答案。当然,使用AI的前提一定是主动思考,这已然是老生常谈的问题。
法律工作 All-in-One
律页法律工具1
律页法律工具2
律页法律工具3
律页平台
律页法律功能1
律页法律功能2
律页法律功能3
开始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