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周一 10:21
做律师后,P 人怎么悄悄变 J 了?
MBTI 火的那阵子,连律所招人也会让面试者做一份性格测试,或许刻板印象里总觉得J人才能做好律师吧。确实见过太多反差:刚入职的P人律师还在抱怨 “计划怎么永远赶不上变化”,干满两年再看,抽屉里的日程本写得比课表还细,上午九点见当事人、十点半去法院交材料、下午两点改合同,连 “开庭前半小时顺一遍辩护词” 都要标得明明白白。有次跟一位 P 人律师见面,急匆匆赶来的他自嘲道:“以前觉得 J 人活得太累,现在我卡时间赶路的样子,比 J 人还 J。”
P 人和 J 人什么区别?
MBTI里的J(Judging,判断型)和 P(Perceiving,知觉型),常常被人误解为严谨和随便的对立,其实区别两种性格,就看各自对外部世界持什么态度、用什么方式安排身边环境,是 “规划秩序” 还是 “灵活随性”。
J 人更偏爱 “确定感”,做事喜欢按计划推进、注重秩序,比如会提前列好待办清单,工作也会提前完成而非拖到ddl; P 人更青睐 “可能性”,不喜欢被计划束缚,更享受当下的自由感;虽然工作总是赶在ddl前完成,但怪就怪在丝毫不影响质量。


J 人更适合做律师?
律师的工作日常,真的太需要 J 型特质的人来 “扛事儿” 了。见过太多 J 人律师:前一秒刚和你对接完需求,几小时后就带着清晰框架的方案就发过来 —— 不仅把你明确提出的诉求一一落地,连你没考虑到的问题都提前梳理清楚了。还有的律师朋友明明前一刻还在拖着行李箱赶飞机,没过多久再刷动态,就看到对方更新了账号长文。这种 “说干就干、快准狠” 的执行力,真不是临时抱佛脚能练出来的。
律师办案子,好像都有自己的一套SOP,这刚好是 J 人最擅长的结构化思维。每一步都按流程走,不漏掉关键信息。
时间管理更是 J 人的 “加分项”。律师的活儿从来不是慢慢啃一个大目标,而是一堆小事挤在一块儿。上午要见两个当事人,下午要去法院开庭,开完庭还得回家改合同,晚上可能还要加班写法律意见书。P 人习惯了 “等有大把时间再好好完成”,可真干了律师才发现,干活要有 “见缝插针” 的本事。
P 人律师上班的内心OS: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做文件吧,按自己的节奏工作才舒服。不过律师的工作从来不是一个人闷头干就能搞定的,没点 J 人特质的 “主动规划”,很容易手忙脚乱。这也是为什么好多 P 人做了律师就慢慢开始变 J 的原因。
所以律师非J即P?
真把 “J 人更适配” 等同于 “P 人做不好律师”倒也不必,现在的职业发展早就不搞非此即彼的性格标签了。好多 P 人律师并没有变成 “纯 J 人”,而是把 P 的优势和 J 的特质揉在了一起。
想起一位P人朋友聊起备战法硕与法考的经历时,坦言自己并不喜欢死记硬背。我当时还疑惑:律师不就得死记硬背法条吗?她说比起机械背诵,逻辑理解与实际运用才更重要——这恰是P人发散思维的典型体现,不被“必须背熟”的固有认知束缚,更擅长抓核心本质。


确实,当律师业务遇上全新挑战、找不到现成参考路径时,这种不被框架限制的发散思维,往往能跳出常规找到破局点;而P人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也格外适配庭审的临场发挥——毕竟庭审节奏多变,需要随时接住对方的观点、调整论述策略,这份灵活本就是优势。
另外P人大多带点“杠精”属性,不是胡搅蛮缠,而是越在辩论中梳理逻辑、拆解观点越觉得畅快——律师往往都是据理力争的逻辑怪。
至于P人天生不爱受约束、总爱探索新鲜可能的性子,更是精准踩中了独立律师的核心需求——独自开拓案源本就需要跳出固定模式,主动尝试不同的获客思路、接触多元领域,这份不循规蹈矩的灵活与闯劲,反而成了他们的独特优势。
话说回来,律师是一个看重结果的职业。判断一个人能不能当好律师,从来不是看性格,而是能不能帮客户完美解决问题。至于那些性格标签,不过是大家在工作里慢慢磨出来的适配技能罢了。
法律工作 All-in-One
法律事务全场景
智能工作台







开始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