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09-10 10:49
AI误导当事人,和客户沟通更费劲了
随着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日益渗透,其影响已不止于重塑律师的日常工作,更悄然渗透到律师与客户的关系之中,越来越多客户把“问AI”排在了“问律师”之前。不少律师都遇到过的场景:当事人拿着 AI 生成的法律分析来反驳自己,甚至以此要求降低律师费 —— 这使得律师在处理客户事务时,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澄清客户从别处获取的错误信息。
为什么AI在法律服务市场快速“圈粉”?
传统法律服务与人工智能咨询的鲜明对比,前者更像是“慢煮的高汤”,当事人要付费和律师深入沟通,才能获得一对一的专业分析;后者则是“快消品”,随时响应,关键是分文不取。“AI一听就懂,律师却要我把事儿讲得更清楚点”“能省律师费为啥不省”,在这样朴素的逻辑下,不少人下意识绕开了律师,一头扎进了AI陷阱。
不过有时AI也会成功分析和判断,有位同事拿自己的真实案例投喂,得到的结果与法院的判决结果几乎一样的。但只能说这是幸存者偏差,事实简单,法律逻辑简单,才能让AI的结果正确。一旦案情复杂,盲目相信 AI 的输出,往往会陷入被动。这和过去客户在网上寻找免费文书模板的情况类似:AI有时能对解决问题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更多时候反而会制造不必要的麻烦。
对AI的两大误解:客观中立、比人强
这两个标签,本身就是错觉。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是分析创造,它追求的是语言连贯,而非完全的信息正确,这就导致它很容易出现 “幻觉”:为了支撑一个观点,编造看似合理的数据、法条甚至判例,哪怕你让它标注来源,它也能毫无底线地编造出处。
AI的输出高度依赖训练数据和提示词设定,说白了,它是可以被调教的工具。这意味着,AI可能成为“洗脑工具”,比如故意让 AI 把“无效合同”判定为“有效”,诱导用户签下陷阱条款。
当然,“可调教”并非全是坏事。针对法律领域做垂直优化,AI 也能成为专业助手。包括律页在内的不少法律产品,基于海量真实案例、现行法条训练,可靠性远胜通用AI,能帮律师快速检索案例、起草文书、审查合同,大幅提高效率。但关键在于,这些AI的专业性依然建立在人工审核判断上,律师需要甄别信息是否准确,判断其建议是否符合案件实际。
当前的核心挑战在于将AI融入法律服务流程,利用它简化律师自身工作的复杂环节,从而将更多人力时间投入到关键的判断决策与复杂策略制定中。与此同时,帮助客户分辨AI生成的适用场景与相关风险,也成为律师职责的一部分。
主动判断 展示专业价值
这个时代,信息变得廉价,可真实的信息却越来越稀缺。很多人懒得去校验 AI 内容的真假,懒得去思考法条背后的逻辑,把判断权全权交给机器,最后沦为 AI 反馈机制下的 “复读人”,却从没想过这些内容是否站得住脚。事实上,对AI风险的担忧并非来自技术本身,而是客户误以为自动化工具足以替代律师的专业判断,以及律师对专业判断力的主动坚守。
律师真正的机遇在于向客户展示如何明智地使用 AI,并提供算法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 专业判断、风险划分,以及任何算法都无法保证的精准度。法律从业者不仅需要进一步加深对 AI 的理解,还需适应该技术在日常生活中日益广泛的应用场景。客户对 AI的使用愈发熟练,律师也必须不断调整,在效率、透明度与人工判断之间找到平衡,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持续提供有价值的法律服务。
同样,只有当客户意识到,AI 生成的内容不能直接当作即用的法律文件时,律师的收费模式才能继续下去。为修正每一处 AI 错误所投入的时间,都是隐形成本。若不重新梳理与客户的沟通逻辑并保持观点一致的话,这一问题或将悄然成为现代法律服务领域的利润“杀手”。
未来的法律服务实践,善用AI的律师与客户之间,将逐步形成更深度的合作默契。客户仍需依赖经验丰富的律师,协助自己应对 AI 带来的各类问题。对客户而言,最理想的律师是不仅能高效运用AI优化工作,更是始终将服务质量与交付成果放在第一位的。
法律工作 All-in-One
法律事务全场景
智能工作台







开始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