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09-24 18:48
授薪律师还是独立律师:想清楚,做对事
总是听律师朋友说,某某所团队又缩编了,做了多年授薪的律师被优化,只能硬着头皮独立。之前采访身边的律师,我也总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什么契机让你放弃授薪选择独立?最初以为他们的回答会是担心案源、怕接不住客户、专业能力不够拔尖仍需历练等等,但律师们给出的答案都很一致,律师独立这件事,从来没有准备就绪的那天。想清楚“为什么独立”“自己适合什么”“该怎么准备”,把这些问题捋顺了,路就不会走偏。
01 先想明白:为什么独立?
很多人把独立当作退路,觉得授薪做得不开心就试试,其实更该把个人独立看成能力进阶。
- ●独立是脱拐,没了依赖才能真正学会走路
授薪时,遇到复杂案子有人兜底,独立后,所有决策都得自己扛。某律师以前在团队做民商事案子,证据材料都由前辈把关,独立后第一次接借款纠纷,客户突然说需要马上申请保全,他连夜查保全流程、准备材料,第二天一早就去法院提交申请,后来他说,独立办案的能力是依赖团队学不会的,骑车没了辅助轮,才能逼自己练真本事。
- ●独立的自由不是躺平,是掌控自己的时间
对时间的掌控感,才是独立最珍贵的自由。独立后可以把时间花在刀刃上,比如花一周研究新出的知识产权法规,为后续接案打基础;留出下午时间陪客户梳理案情,而不是被其他事打断。深圳的律师小陈独立后,给自己定了“每周两天专注办案,一天做普法内容,一天见客户”的节奏,不仅案子没耽误,还靠普法视频攒了3000多粉丝,慢慢有了案源积累。
- ●独立后的收入,是对变现能力的考验
授薪律师的工资有上限,但独立后的收入和能力直接挂钩。有律师以前在团队做公司法律顾问,每月工资8000,独立后接了两家小微企业的顾问单位,每家每月6000,再加上零散的合同审查案子,月收直接破两万。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立马翻倍,但只要踏实做,收入大多能比授薪时提升不少,毕竟不用再帮别人赚钱,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实实在在落进兜里。
02 焦虑案源也是一种成长信号
几乎所有青年律师独立前,都怕没案子饿死。但我见过的独立律师里,没几个真因为案源走不下去的,关键是找对破局的方向。初独立律师的第一波案源,往往来自律所。所里的资深律师、合伙人,才是你最早的“客户”。只要你有能力,活儿做得细致靠谱,他们有案子第一个想到你。成都的郑律刚独立时没什么人脉,帮所里一位做刑事辩护的老律师整理质证意见,后来他经办的几个案子都是老律师给他介绍的。面对案源焦虑,要有平常心,接受有“空窗期”。别指望刚独立就接大案子,但不管是帮同行做事,还是接自己的案子,经手的案子就一定要盯到底。
03 试问自己:适合独立吗?
不是所有青年律师都适合单干,两类人别急着独立。
第一类是性格太刚的人。我见过一个年轻律师,独立后接了个劳动纠纷,客户想协商解决,他非要“硬刚”,最后案子赢了,客户却因为耗时太长丢了新工作,再也没介绍过业务。律师是服务行业,太有脾气,留不住客户。
第二类是害怕社交的人。不主动跟客户沟通,也不想跟同行打交道,觉得拓展案源就要强迫自己社交,靠混饭局跑出来业务。有个律师接案后从不主动给客户汇报进度,客户打电话问也只说“在办”,还收到了投诉。会沟通,懂社交的律师更吃香。
但哪些人适合独立呢?首先是有能力但待遇不行。这种时候独立,能力就是变现的资本,收入也会有明显提升。
第二类是留在律所也学不到东西的人。要么团队“传帮带”氛围差,前辈不愿教;要么该学的都学了,再待下去只是重复劳动。有律师在一家小所做了三年,每天只做文书录入、法院跑腿,没人带她研究案子。后来她独立,主动找所里的资深律师合作,跟着学复杂案子,与其在原地耗着,不如独立找新的成长空间。
第三类是轻装上阵的年轻人。刚毕业几年没什么负担,精力足、试错成本低,哪怕独立后遇到困难,大不了再回去做授薪。有律师朋友实习结束就独立了,一开始没案源,就做公益普法、写法律文章,慢慢积累客户,这两年后不仅收入稳定,还成了圈子里小有名气的青年律师——年轻就是资本,敢闯才能有机会。
04 独立前先算笔账
如果满足自己的授薪工资,又没太大野心,没必要折腾。在团队里,有前辈把关,有案子练手,别等本事没学扎实,就急着自立门户。独立很大程度上好似创业,创业之前得先算清楚自己有多少老本。独立律师算过一笔账:每月房租3000、吃饭1500、交通500,加上律所管理费2000、社保2000,提前存够半年的钱,心里才踏实。
最后想说,独立不可怕,怕的是想太多、做太少。回头看那些独立的律师,没有一个是完全准备好才出发的。如果还在为是否独立而纠结,不如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能独立处理好案子吗?我有扛风险的物质基础吗?愿意为了成长主动争取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不妨勇敢迈出那一步,往往真正能感受到成长的瞬间,都是走出舒适圈并独自解决难题的时候。
法律工作 All-in-One
法律事务全场景
智能工作台







开始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