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客帝国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2日

微信联系: lishulvshi
编者按:
近期,很多年轻的律师同行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尤其是与律师职业选择、工作方法、职业方向、发展思路、合伙人成长等方面的问题,我觉得很有价值,抽空在 “小红书” 平台做过一些简单的分享,由于字数限制,我尽量每天抽出半小时精雕细琢在1000字以内完成一个小话题的表达。集腋成裘,竟然陆续有了几十篇小文章,先分享给大家。如果大家还关心其他问题,也请留言给我,我争取陆续回答编发。感谢关注。
总体的观察和感受,关于“律师是职业转型的最后归属”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分享一些观察:
第一篇:公检法纪监等转型做律师
1. 这个群体转型比较丝滑。体制内五年以上十年更佳。若积极主动与律师朋友同学联系互动积极运营自媒体积累粉丝和个人知名度的,大多都动凡心了。优点是长期在业务口从事专业工作,专业技术过硬和自信。
2. 如在非业务部门,往往缺乏专业自信,甚至会留恋体面稳定而不愿意出来冒险。较之朝不保夕自带干粮的律师而言,如体制内有晋升前景,多数还是选择继续在体制内奋斗。无论是职业理想还是个人成就,体制内为社会做贡献空间可能还是要大一些。
3. 技能、实务经验积累训练,体制内强度比一开始做律师要大。资深法官和助理,北京一年案件可能五百件以上,律所比不了。这方面就需要高质量磨刀石打磨,经验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体制内五年、十年、十五年含金量自然也不同。在体制内考虑将来有一天下海,最重要的选择就是多进行业务和岗位轮训,多长见识,多积累经验。
4. 在律师行业立足,更重要的是市场能力。选择出来做律师,要自由,不做工薪,除禁业回避期外,也不建议去法务过渡。律师较之体制是完全不同的职业,除解决法律问题外,更需要获得为客户解决问题的机会,即案源。机会出现的时候,还要能很好的把握和抓住。
5. 一朋友原是高院法官,出来大半年颗粒无收,我了解后发现:做法官习惯了,在客户沟通咨询环节差不多把判决写好了。而司法实践很多时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一个必胜或一个必败案件。客户选择委托律师逻辑不一样。
6. 已很好立足的体制内出来的律师们,基本都会后悔了,一是出来晚了,二是做工薪或者法务耽搁了,应一步到位。磨刀不误砍柴工,每段经历、每一步、每道风景,对业务开展、市场开拓、长远发展都重要的。关键是要真正做到专业过硬大方自信面对市场和客户。
7. 选择下海,就要忘掉以前的职业身份及平台机构带来的尊重和权威。这个经历,最有价值的收获应是(1)高质量训练,带来技能见识的提高(2)机关衙门体制工作思路、方法、习惯,比其他律师更了解,提高服务客户和营销客户的能力(3)有时客户会特别要求有某衙门经历,是加分项(4)短期内将这段经历作为卖点无可厚非,但不能卖一辈子(5)不可以将里面有朋友和资源作为卖点,不可持续危险且得不偿失。
第二篇:法务转型做律师
7. 与法官转型相比,法务与律师的职业切换,更平常更丝滑。毕竟,不需走严格的辞职手续和政工审批程序。法官做律师容易,律师做法官很不难。但法务与律师之家,表面看起来,几乎没有任何障碍。
8. 很多企业,尤其大厂,喜欢招有经验的律师做法务。原因简单,在优秀律所训练三年以上,无论诉讼非诉,多数经验值都远超法务。三年级律师正好遇到职业瓶颈,能力还没根本提高,不会赚钱,也基本没有客户积累。转做法务,一般薪资都有提升。
9. 律师转法务,除了短期学习企业运作管理决策治理,跟公司老板高管等打交道,了解学习甲方和商业思维外,如能积累将来独立执业的客户资源就更好。总体来说,学习能力强,一两年就足够,否则都在消耗律所训练那点老本,没有太多成长,也难有成就感。但是对于困惑迷茫期律师或者生育期女律师来说,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10. 法务转型做律师,往往难度更大。法律行业更有专业迷思,甚至说专业鄙视,专业不行,容易被瞧不起,也容易没自信。多数没有足够强大丰富和高质量的业务训练,不敢独立执业,更不能做合伙人。
11. 十多年前,我在企业工作两年感觉够了,待满三年多果断做律师,还是坚定选择从工薪律师做起。法务转律师,薪资可能要降低,甚至工龄年级早减半折算,没办法,没捷径可走,如要更长远更坚实,吃苦几年好好打基础是必要的。否则,不仅没自信,客观上也没经验,没能力独立作业,遑论展业开拓面对市场和客户了。
12. 无论哪个职业为转型积累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就我经历和观察,最重要的资源并不是积累客户,而是这个经历带来的独特视角下解决相应问题或者说满足相应客户需求的能力。律师底层逻辑,是需要扎实的专业能力基础上建立足够自信后,积累的与人打交道建立获取并维持高质量信任的能力。否则,律师之路,一定会不踏实不扎实,也不长远。
13. 资深法务转型做律师,则建议尽可能与优质团队和律师深度高质量合作,以补齐业务技术经验短板,利用积累的资源进行高质量开发和交付,才是王道。更重要的是,律师,尤其合伙人的思维方式,与法务完全不同,过这一关甚至比技术经验关更难。
第三篇:其他各路神仙
14. 厨师,转型做律师。以前在公司做网管,后加入餐饮业从厨师做起。疫情后,行业灭顶之灾,生活难以为继,努力一把居然也过了法考。苦熬一两年,拿到了律师执照。中年半路出家,没有规范的文字训练,写作表达和思维等,只能从头起步。以前积累的朋友也难以成为其展业对象,现在仍生存艰难。
15. 小企业主,生意关门,转型做律师。毕竟自己当过家,有基本商业思维,优势并不是专业,理解律师与其他生意共通之处是努力营销,让更多人认识、接触和了解,无非引流钓鱼打窝的工作。朋友圈非常活跃,每天更新一些普法知识,比如脸皮厚(没有贬意)等生存技能,找更专业律师帮助。一两年下来,居然也有声有色。
16. 企业高管,以前分管过法务,转型做律师。职业经理人,看到律师不用投入任何生产资料,就一张嘴、写文件,说说话,一本万利。展业方向主要是以前从事领域的各色人等,不熟悉的领域都介绍给其他律师,高强度营销朋友高管老板。他收费合理贴身服务,两三年下来创收居然过百万。
17. 其他如销售、培训师、记者、编辑、包工头…甚至快递员。我的观察是,如果有商业思维、营销意识、合作精神,加之较强的行业知识积累,踏踏实实,假以时日,基本都能立足,有一碗饭吃。
18. 律师没那么神秘和高深的行业壁垒,平常心对待,底层逻辑无非用专业、经验、服务为客户解决法律问题。英雄不问出处,不一样的出身,选择领域、客户选择、市场定位有所差别而已。法律学习门槛没那么高,甚至还有跨界优势。
19. 行业壁垒森严,到一定阶段,面向高质量客户业务和领域时,比较明显。行业内卷和无底线价格战,主要原因是年轻律师没饭吃,其他行业转过来分饭吃,法律咨询公司抢饭吃。简单好赚的钱都被人赚完了,只能在极致的专业化、品牌化、分工协作、平台建设、服务体验方面下功夫。
20. 不要悲观绝望,优质客户和业务,仍愿意为最优秀律师支付大额律师费。还有大量优质业务卷的没有那么激烈。因为,金字塔尖,可能并不拥挤。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