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植德律师事务所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8日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携手深圳市律师协会南山区律师工作委员会,于 2025 年 11 月 16 日成功举办“西丽湖论坛·法律分论坛”。本次分论坛以 “AI for Science:前沿法律与实务研讨” 为主题,聚焦AI技术发展为法律行业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南山区委常委、副区长 夏雷 出席论坛。

论坛汇集了来自高校、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及科技企业的专家学者与从业者,围绕AI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法治保障及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此次研讨不仅促进了理论与实务的对话,更推动了学界与业界的跨界合作,为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现代法治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24级研究生陈漫榕主持论坛
在开幕式环节,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执行院长 Mark Feldman 回顾了学院发展历程,并宣布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北京大学近期签署合作协议,依托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共同建设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旨在整合北大法学学科优势与深圳的创新实践资源,打造集教育、科研、智库与国际合作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高端平台。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执行院长 Mark Feldman
南山区司法局局长 冯文库 在致辞中指出,西丽湖论坛法律分论坛的设立顺应了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次论坛将推动法治更深度融入科技创新链条,为湾区高水平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南山区司法局局长冯文库
上午主旨演讲:AI与知识产权、监管路径的全球视野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 Stephen Minas 以“AI,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为题,探讨了绿色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知识产权制度的交互影响,剖析了AI在绿色科技创新中的应用价值,同时直面AI落地过程中的风险与挑战,为推动发展中国家气候应对、助力全球绿色转型提供方向。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 Stephen Minas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 Danny Friedmann 围绕“AI Copyright Challenges” 展开分析,从版权法视角探讨AI生成内容的著作权归属与保护问题,指出生成式 AI在训练数据合法性、原创性认定与版权归属上面临的挑战,强调版权制度需在AI背景下激励创新与保护创作者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副教授 Danny Friedmann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刘银良 在“专利法下的人工智能挑战与机遇” 主旨演讲中,阐述了AI对传统专利制度提出的新问题及其可能的制度应对。他指出,AI正在改变专利审查、创造性判断等规则,对传统专利制度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他强调,未来专利制度需要在技术快速演进的背景下进行调整,以更好地服务创新与产业发展。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银良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吴涵 以“中国人工智能监管体系和全球发展趋势” 为题发表演讲,从个人信息保护法及“三大算法规章”等出发,系统梳理了我国完善AI治理框架的实践路径,深入解析了推荐算法、深度合成与生成式AI等技术的合规要求。同时,他对欧盟、美国各州及韩国最新立法动向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在全球竞相布局AI立法的背景下,如何在安全可控与鼓励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将成为未来监管合作的关键课题。

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08级校友吴涵
下午主旨演讲:合规实践与科技商业模式探索
下午环节由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钟凯文 主持。深圳市律师协会会长 张斌 在开场致辞中回顾了西丽湖论坛的重要定位,并介绍了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在深圳落地的重大意义。他指出,AI时代为法律服务带来了新机遇,本次分论坛旨在推动法学理论、产业需求与法律实务的深度融合。

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钟凯文

深圳市律师协会会长张斌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会长 范丛明 在致辞中强调深圳在AI应用、监管试点和产业集聚上的领先优势,期待通过合规、标识体系、跨境治理与制度创新,助力中国AI走向世界。

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会长会长范丛明
优必选执行董事、副总裁 邓峰 就“具身智能应用场景的合规思考”发表演讲,从数据采集、算法安全到产品责任等维度梳理具身智能面临的合规挑战。邓峰强调,机器人在数据高动态性、长尾场景等方面具有独特复杂性,对法律治理提出更高要求。基于优必选的实践,他介绍了企业在数据、算法、应用与产品全链路构建合规框架的路径,为业界安全推动具身智能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优必选执行董事、副总裁邓峰
己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吕沛 进行以“AIGC相关争议解决的国内外审查实践与趋势观察”为题解析生成式AI的争议解决路径。她从著作权、人格权到不正当竞争多个维度梳理了国内近年来出现的典型判例,分析了平台责任、用户行为、赔偿标准等争议点,并对海外判例的趋势作出比较。她指出,不同法院在原创性、提示词表达等核心问题上结论并不一致,尚未形成统一的裁判标准。演讲为理解生成式AI纠纷的复杂性与未来监管走向提供了清晰框架。

己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吕沛
深圳市商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廷波 、芯海科技董事副总裁 柯春磊 围绕“Al for Science的科学范式和商业模式下的实务和法律问题”展开深度分享。李廷波围绕AI 产业演进与治理实践,分享了从 AI1.0 到 AI2.0 的行业变革趋势,强调数据、算力与大模型将重塑各类产业形态。他结合企业在芯片、模型、场景化应用中的长期布局,介绍了从技术投入到伦理治理体系构建的实务经验。

深圳市商汤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廷波
柯春磊从“AI 时代下芯片企业的角色与 IP 战略”切入,分享了在算力驱动、产业链重塑的大背景下,芯片设计企业如何由“卖产品”转向“卖能力”。他提出以“算力·算法·数据”三位一体构建企业核心壁垒的战略框架,并指出 AIGC 参与研发、开源架构应用等带来的新型权利归属与合规挑战,呼吁产业界共同探索适应 AI 时代的新规则体系。

芯海科技董事副总裁柯春磊
圆桌讨论:开源生态与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在金杜国际中心知识产权业务负责人 楼仙英 的主持下,深圳帕特森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生态运营总监 刘明 、京东云、软件工程和智能体应用负责人 郑伟娜 以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资深法律专家 刘伟 围绕“AI开源生态的机遇与陷阱:开源许可、责任分配与商业秘密保护”展开圆桌讨论,从技术、商业、法律维度剖析 AI 开源生态的机遇与风险。

金杜国际中心知识产权业务负责人楼仙英(左一)主持圆桌论坛A
刘明从 RISC-V 国际开源实验室的实践出发,说明开源指令集与开源芯片如何在“算力+生态”层面重塑未来计算架构,化解“卡脖子”风险并服务国家数据与智能产业战略。郑伟娜基于京东近三年的智能体实践,展示了京东如何依托开源生态与大模型能力支撑零售、物流等业务场景升级,同时指出企业在AI应用中面临的场景梳理、数据汇聚与算力成本等现实难题。刘伟梳理了模型开源许可从“定制协议”到标准化模型许可证的演进趋势,用“承认我、随便你、后果自负”介绍了开源许可协议的共性特征。随后以开放原子开源模型许可证为例,介绍了因开源模型许可证可以为模型的参数及权重提供更加清晰、充分的授权,从而相较于传统的开源软件许可证更适用于模型开源场景。

从左至右分别为 :深圳帕特森RISC-V国际开源实验室生态运营总监刘明、京东云、软件工程和智能体应用负责人郑伟娜、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资深法律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08级校友刘伟
最后,在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 茅少伟 主持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通信部副处长 罗芳洁 、己任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 何菁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及法务处副总经理 李加林 以及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资深法律专家 刘伟 就“涉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展开圆桌讨论,共探国际化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路径与生态建设。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茅少伟(左一)主持圆桌论坛B
罗芳洁简单介绍了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的成立背景。何菁指出在新科技和跨国竞争背景下,必须依靠法律治理能力,提升对“法律人”的时代要求,把法学教育特别是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国家战略紧密结合。李加林强调中国企业在海外诉讼压力剧增,因此未来的知识产权人才必须具备风险洞察力、战略商业思维、实务操作能力、国际规则突破能力,以支撑企业全球竞争。刘伟强调当前市场真正稀缺的是能“接得住活”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必须把技术、专利与法律深度结合,才能在激烈的科技与知识产权竞争中立得住、走得远。

左上: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通信部副处长罗芳洁;
右上:己任律师事务所主任合伙人何菁;
左下: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及法务处副总经理李加林;
右下: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资深法律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2008级校友刘伟
闭幕致辞:法律与科技共塑未来
深圳市律师协会监事长 曾常青 在闭幕致辞中强调,AI正深刻重塑法律服务业,律师行业应坚持专业深耕、跨界协同与科技向善,在创新与合规中寻找平衡,使法律成为科技发展的“安全阀”与“助推器”。

深圳市律师协会监事长曾常青
本次论坛是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协同与科技融合的一次生动实践,展现了深圳在构建国际化、现代化法治环境方面的先行示范作用。

植德简介
植德始创于2006年,现拥有合伙人150余位,律师及其他专业人员共500多名,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杭州、成都、青岛、广州、香港设有9家办公室。
植德是一家能提供全周期、立体化、一站式法律服务的综合性律所。我们聚焦境内外公司、金融及资本市场客户,围绕“资金端(发行端)、交易端(资产端)、退出端(争议端)”这一闭环,陪伴客户从初创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发展全过程。“精益服务,成就客户”是我们的使命。
植德是一家少有的全所“公司制、一体化”管理运营的律所。这使我们的服务完全没有专业领域或地理区域的界限,而是根据客户实际需要,无缝调配全所资源,通过专业分工与紧密协作,服务好每一个项目或案件。植德也是一家全面拥抱“数智化”的律所,用数据驱动管理、赋能业务,借助人工智能和新兴科技不断提升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