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国浩律师事务所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0日
引言: 数字时代背景下,AI工具正深刻影响并重塑各行各业的工作模式。2024年全国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应用增量达到246个,法律AI正在从“能回答”向“会思考”进化,主要功能涵盖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治宣传等多个领域。 [注1]
AI工具给律师行业带来的究竟是“星火燎原”还是“凛冬将至”?这个问题近年来萦绕在律师们的脑海中,大家不得不认真思考,AI时代,客户还需要专业律师吗?
目 录
一、AI浪潮下,法律服务工作的转型与变革
二、AI工具在法律工作中的局限
三、律师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1
AI浪潮下,法律服务工作的转型与变革
目前常见的生成式AI工具,是基于算法、大规模数据训练与深度学习模型的人工智能技术系统,能够自主生成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语义关联性强的内容。通过处理大量数据进行有目的性的强化训练,这类AI系统可逐步掌握语义理解、逻辑推理与上下文生成能力,从而根据用户指令完成多种复杂任务。
当前经过强化训练的AI工具,已经可以依托大数据分析,为特定客户提供专业化合同起草与审查、法律规范咨询与检索等多样法律服务,越来越多的当事人和律师选择使用AI工具生成法律文书或解答法律问题。
美国律师协会发布的《2025年度法律行业报告》显示,2800余名受访律师中,有31%的受访律师表示他们在工作中使用生成式AI工具,律师事务所也越来越多地将AI工具运用于起草信函、协助安排日程乃至商业决策等工作中,这无疑展示出AI在法律服务行业的无穷潜力。 [注2]
2025年1月,随着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崭露头角,国内律师行业的AI应用也进入爆发期。短短数月内,诸多关于讲解法律行业如何DeepSeek的专著及教程相继出现,多地律师协会紧锣密鼓地组织学习如何使用AI为法律工作赋能,倡导“人机协同”工作模式,甚至有律师事务所专门成立了AI部门,系统化推进AI技术应用。
在新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不会使用AI工具的律师一夜之间仿佛成了“落伍的老顽固”。AI能力正逐渐成为法律行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无数的现实似乎在告诉我们,法律工作中的许多重复性、机械性工作已经可以被自动化和智能化完成。
然而,随着AI在法律工作中的深入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使用这些工具也伴随着诸多问题,“人工智能”其实并不像人那样会思考,也并没有那么智能。和真正的优秀专业律师相比,AI似乎还差得很远。
2
AI工具在法律工作中的局限
时至今日,即便是最为保守的法律从业者也不得不承认,AI工具已是不可逆转地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然而,正如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机遇与风险,AI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也正逐渐暴露出其明显的局限性。
(一) 专用数据更新滞后,联网信息良莠不齐
目前,一些专业法律AI工具为了防止引用数据错误,采取了较为严谨的策略,例如依托于开源DeepSeek进行强化训练,并接入了专门的法律和案例检索数据库;更有具备技术能力的律师通过本地化部署AI法律工具的方式,搭建个人法律知识库,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模型的高效性,尽可能减少数据错误。然而,由于专门的法律和案例检索库存在更新时间差,资料的时效性和更新频率难以保证,导致AI在处理新出台法律法规、最新司法案例时,所提供的答案可能因更新不及时而出现误导。
相比之下,开启“联网搜索”功能的AI工具能够实时抓取互联网上的最新信息,在时效性方面表现更为出色。但互联网搜索的缺点也更加明显,互联网上未加甄别的信息过多,良莠不齐、真伪混杂,AI若以此为基础生成内容,极易吸纳错误观点或未经核实的数据,更加容易生成错误结论。
(二) “AI幻觉”层出不穷,步步陷阱,防不胜防
如果是经常使用AI工具并认真对内容加以核查的律师,一定会感慨于AI那“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能力。由于AI工具是基于算法与数据以及概率预测等方式去“思考”,并非真正遵照事实与逻辑,其在生成内容时极易编造虚假判例或法律条文,严重误导事实判断,甚至损害使用者的职业声誉。
2025年8月,某澳大利亚律师因其提交至法庭的文书材料中包含AI捏造的案例,导致一场谋杀案件的审判推迟了24小时,不得不公开致歉,并表示自己为此事承担全部责任,让这位享有“王室御用律师”头衔的精英一时间名誉扫地。 [注3] 2023年,某美国律师向法庭提交的材料中包含6件由ChatGPT虚构的案例,其并未确认案件真实性,经法官检索后认定案例实际并不存在,律师及其所在律所因向法院提供虚假信息而被处以5000美元罚款。 [注4]
为了尽可能避免类似“AI幻觉”的出现,一些聪明的使用者会尽可能地通过增加限定性命令避免AI“自由发挥”。然而实践反复证明,即使在命令语句中重点强调“必须援引现行有效法律条款”“禁止无中生有”等命令,AI生成文本中依然存在已不适用或凭空捏造的内容。
2024年2月,欧洲司法效率委员会(CEPEJ)网络司法和人工智能工作组发布了《司法工作中的人工智能使用说明》,其中就重点强调了“牢记人工智能只是一种工具”的定位,同时要求工作人员即使在AI给出参考文献的情况下,依然必须检查内容的正确性。这些具有普适性的要求显然是每个使用AI工具的人都需要遵守的基本准则。 [注5]
此外,AI工具的回答内容包含相当程度的随机性。哪怕是同一个问题,使用者向不同的AI工具提问,或是向同一AI提问多次,都可能得到截然不同的回答。可见AI工具的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虽然高效,但准确性尚需认真判断,目前无法做到足够稳定、准确且高质量的内容输出。
(三) 生成内容易受人为干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诚然AI工具的内在技术本身具有一定的“中立性”特征,但技术提供者、数据提供者乃至终端使用者等人类主体基于自身因素存在的偏差,在一系列的引导与培养下,依然会导致AI工具生成内容产生倾向性,给法律工作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
以2024年3月上海某商标侵权案为例,原告方两次向不同单位提起诉讼,认为对方使用与自己商标近似的搜索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上购买了网络推广服务,引起法院疑惑。后经法院调查发现,该案件原告代理律师团队在全国范围内代理了400起类似案件,取证方式明显不当,均是使用搜索引擎AI大模型的技术漏洞,反复搜索被告商标相关词组,却刻意不点击搜索引擎跳出的正确网页,持续刷搜索词条直至推广链接出现在首位才实施点击,使得搜索引擎误以为推广链接才是用户需求的正确答案,进而持续输出该推广链接。 [注6]
原告律师团队即通过人为反复刷数据形成的“数据污染”,干预AI判断,刻意制造侵权证据,进行虚假取证。此类案件凸显出AI工具在面对数据污染时的脆弱性,再如诉讼实践中,当事人若将AI工具提供的信息作为证据提交,也极易受到对方对其提问方式是否客观、是否带有诱导性等问题的质疑。
(四) 重要信息上传云端处理,直接面临机密泄露风险
律师工作中常涉及大量客户隐私与商业机密,使用AI工具进行分析时,难免面临敏感信息泄露的隐患。即便在输入前对材料进行脱敏或匿名化处理,仍有一定泄露风险。且由于加工过的材料和删减过的信息可能与真实情况有所差异,又会导致AI在缺乏关键信息的情况下得出错误结论。更重要的是,一旦涉密信息被上传至云端,就存在被第三方获取或滥用的潜在风险。
例如,2023年韩国某公司发生数起员工使用AI工具处理工作导致泄密的事件,这些机密信息经服务器传输至境外,最终造成企业核心技术泄露,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3
律师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
正如行业内部分观点表示“AI不会淘汰律师行业,但会淘汰不够优秀的律师”,优秀律师的核心能力在于能够基于案件具体情况、办案人员风格和进展阶段灵活调整策略。某些环节的次序微调或细节补充,往往能够影响案件走向以及最终结果,这种基于经验与战略的应变能力,恰是人类律师难以被AI替代的核心价值。
(一) 现场调查和采集一手信息,对案件办理至关重要
正如前文所述,AI工具的生成内容高度依赖于数据库与互联网的信息,这些均非通过实地调查取得的一手真实信息,数据混淆失真在所难免,无法真实反映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
2025年甘肃省某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原告方提交的财产损失证据中,部分计算数据来源于DeepSeek搜索结果,然而经法院赴村内实际调查取证后发现,AI提供的数据并不符合客观情况,且低于实际损失。可见AI工具提供的数据只是依照算法得出的“平均数据”,并不能与具体案件的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相比之下,人类律师亲赴现场的实地调查能力远超无法移动的AI工具,如对案件相关个人信息调取,或是不动产现场勘察、核实交易细节等工作,这些信息根本无法通过公开互联网获取,却是案件突破的关键。尤其是执行类案件中,往往需要律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多维度配合法院执行工作,为了帮助委托人尽可能挽回损失,查找债务人下落和追踪可执行财产,各类现场不乏高难度取证的“飞车律师”“翻墙律师”“爬梯律师”之身影。
(二) 复杂案件的灵活判断,是律师服务的专业性所在
一些复杂案件的法律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含错综复杂的事实背景、法律原则和价值判断,远超条文本身的解释。AI基于已有的法律知识回答问题,难以根据具体情况定制方案,尤其是面对需要深入分析、采用创造性思维解释复杂法律问题时,AI可能无法胜任这项工作。案件的处理绝不止于对法律文字的分析,还要涵盖案件发生的背景、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纠葛、所处行业的内部惯例等多个方面。
AI工具采用提取关键信息和匹配数据库内模板的流程进行“思考”,而不是基于真实的事实验证,这在法律的严谨性面前显得尤为危险。法律的适用需要基于特定事实,而AI对法律条款的理解并不一定符合立法目的,诚然AI工具能够处理远超人类的海量数据,但在理解法律背后的立法目的、价值取向、根据法条与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推理方面尚有欠缺。
开源且推理过程较为透明的DeepSeek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用户打破大模型的“黑箱”生成过程,但并不代表生成内容就一定符合法律逻辑。如法律中的常见的“合理期限”“显失公平”等不确定法律概念,具有模糊性特征,与AI的算法逻辑并不相符,仍需要由人类来进行价值判断,结合生活经验来做出综合考虑。
(三) 人际交流和情感理解,是法律服务的基石
法律服务的核心不仅在于提供专业信息,更在于为当事人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服务以及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这些深层次价值恰恰是AI工具难以实现的。
AI工具依赖于数字信息获取,缺乏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知,更不会有人类的情感,法律服务不仅仅是提供信息,还涉及与客户的沟通、协商和代表客户进行法律活动。律师能够与客户建立信任关系,通过良好的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担忧,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抚。
尤其是在一些案件咨询中,当事人往往自己都不清楚问题的核心在哪里,更无法向AI提出准确的问题。AI收到偏离案件要害的提问,就极容易忽略当事人的根本利益。就好像一个并不了解客户实际用途的工匠,客户上门要一把斧子,它就给一把斧子,可它不会看出客户其实是想做一套家具,需要的是一把锯子。
因此,尽管AI能够高效完成法律检索、文书生成等基础任务,却在处理涉及价值分析、情感因素和隐性需求的复杂法律情形下显得力有未逮。人类律师在许多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综上,尽管AI技术日益强大,但仍缺乏对法律实践细微之处的洞察。专业律师在长期执业中积累的办案经验,能够发现AI生成内容中的逻辑漏洞或与实际情况不符之处,从而及时纠正AI的缺陷,避免被其误导。AI技术的发展为法律行业带来了效率提升与工具创新,但它并非取代人类律师的存在,而是作为辅助力量共同推动法律服务水平的整体进步。在处理复杂和重要的法律问题时,咨询专业律师仍然是十分必要的。AI工具与人类律师并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法律服务生产力的提升关系。
注释及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注释:
[1] 律新V品.AI如何重塑法律服务生产力?2024年人工智能法治系统应用研究报告.[R/OL].https://mp.weixin.qq.com/s/GspVd9TcetkScXFSprMsLw.(2025-07-11)[2025-08-25].
[2]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The Legal Industry Report 2025.[R/OL]. https://www.americanbar.org/groups/law_practice/resources/law-technology-today/2025/the-legal-industry-report-2025.(2025-05-06)[2025-08-25].
[3] eWEEK.Lawyer Apologizes After AI Errors Disrupt Trial:‘Full Responsibility’.[EN/OL]. https://www.eweek.com/news/australian-lawyer-apologizes-for-feeding-fake-cases-to-murder-trial-judge/(2025-08-18)[2025-08-25].
[4] LAW&CRIME.Judge fines lawyers $5,000 for submitting ‘gibberish’cases generated by ChatGPT, then lying about it.[EN/OL]. https://lawandcrime.com/awkward/judge-fines-lawyers-5000-for-submitting-gibberish-cases-generated-by-chatgpt-then-lying-about-it(2023-06-22)[2025-08-25].
[5] EUROPEAN COMMISSION FOR THE EFFICIENCY OF JUSTICE(CEPEJ).CEPEJ Working group on Cyberjusti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EPEJ-GT-CYBERJUST).[EB/OL].2024-02-12.
[6] 郭燕,许超,李德耀.法院,帮AI大模型“反诈”[N].人民法院报,2024-10-11(001)
参考文献:
[1] 杜欣宜.法律人的第一本DeepSeek操作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25.
[2] 张泽予,黄文旭.AI法律工具“幻觉”现象的实证研究——基于200余件实例的本土评测[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5,(02):70-88+143.
[3] 王勇旗.ChatGPT技术嵌入法律职业领域的风险及应对[J].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2025,41(03):65-74.
[4] 朱毛毛.人工智能视域下律师行业的风险及应对策略[D].山东大学,2024.
[5] 杨家严.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司法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20.
作者简介
梁剑兵
国浩大连律师
业务领域:知识产权 海事海商 公司运营
邮箱:liangjianbing@grandall.com.cn
李长顺
国浩大连法务秘书
邮箱:lichangshun@grandall.com.cn
【 特别声明:本篇文章所阐述和说明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意见,仅供参考和交流,不代表本所或其律师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见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