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福建高院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1日
机器轰鸣、焊花飞溅,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施工。在福安市城区一片曾经荒废多年的土地上,一个定位高端的现代化房地产项目已初具雏形。谁又能想到,这片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土地,曾因一场持续十余年的诉讼陷入“沉睡”而杂草丛生、废弃物堆积,成为困扰政府、企业和周边居民的“老大难”问题。
这场蜕变源于福安市人民法院在破产审判中的创新实践——通过深化府院联动机制,成功破解了困扰政企民三方的历史难题,为优化营商环境写下生动注脚。
“黄金地块”成“心头之患”
时间回溯至2010年。当时,某置业公司与福安市自然资源局签订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受让了福安市城区一宗核心地块,计划开发高端住宅项目。
然而好景不长,公司因资金链断裂,加之案涉地块存在气象站限高与规划冲突问题,项目很快陷入停滞。
围绕合同是否继续履行,双方爆发漫长诉讼,案件历经一审、二审、再审,虽最终判决继续履行合同,但土地处置陷入僵局,一搁置便是十余年。
2022年,某置业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如何处置这块“沉睡”的土地?成为摆在福安法院面前的重大挑战。
公司申报债权总额高达16.26亿元,而案涉土地如何处置、合同是否继续履行、巨额违约金如何认定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相互交织,案件推进步履维艰。
府院联动唤醒“沉睡”资产
“这个案子历时久、矛盾深、标的额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再难的案子也要破局,这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和福安的营商环境。”福安法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陈潇婷在项目专项协调会上态度坚决地说道。
福安法院组织召开府院联动协调会。
面对困局,福安法院主动延伸司法职能,牵头成立多部门专项工作组,通过实地勘察、多方座谈梳理历史脉络。
2023年2月26日,福安法院的会议室内,一场关乎案件走向的债权人会议正在召开。
“各方诉求如果一直停留在‘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看不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再拖延下去,各方损失必定会进一步扩大,产生的纠纷只能更多,大家还是要奔着解决问题去考虑。”福安法院主动向各债权人阐明案件历史背景与现实困境,深入分析处置路径,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经过多轮债权人会议和专题协调,债权人会议达成共识——继续履行合同,并认定市自然资源局剩余土地出让金及部分违约金为共益债务,法院则协同政府部门推动解决气象站限高问题。
思路既定,关键在落实。针对市自然资源局提出的巨额诉求,福安法院精准区分债权性质,通过对各类债权分层分类、依法认定,为案件顺利推进奠定了清晰的清偿秩序和法律基础。
“我们不仅要解开法律上的‘死结’,更要打通政策与市场的‘堵点’,让闲置资源活起来,让债权人权益得到最大程度保障。”福安法院破产审判团队负责人王少金在介绍本案创新做法时谈到。
从“烂尾”到“新生”
管理人张贴债权申报公告。
经多轮府院联席会议研商,最终方案一锤定音:搬迁气象站、列明共益债务清偿顺序、核减部分违约金、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市自然资源局最终出具函件,同意由破产管理人主导推进案涉地块的拍卖处置,拍卖款项优先清偿共益债务。这一关键决策,彻底打破了这块土地持续十余年的僵持状态。
2023年,福安市人民政府将气象站搬迁 呈 报省政府主管部门获批,并于年底完成新址选定工作。2024年12月底,气象站搬迁全面完成,困扰地块十余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案涉地块移交前现场图。
案涉地块移交后现场图。
随着最大障碍扫清,地块价值充分显现。2025年8月,案涉地块由一家实力雄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以1.7亿元高价竞得,为地方财政带来9000余万元土地出让金收入及1000余万元税收,真正实现了从“烂地”到“宝地”的华丽转身。
“真没想到,这块地闲置了十几年,还能以1.7亿元的高价成功拍卖!我们原本以为这笔债权就要石沉大海了,现在终于看到了清偿的希望。”地块成功拍卖后,一位债权人激动地说道。
此外,福安法院还主动化解地块被非法占用的次生问题——多年来的车辆修理、洗车、停车等无序占用导致地块环境恶化、隐患重重。法官多次带队现场勘查、组织协调,顺利清退占用人,并聘用专人看管,确保地块安全移交。
“这块地荒废太久,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坑,我们天天担心孩子的安全,现在地块得到妥善处置,安全隐患也被解决,我们也不用天天提心吊胆了。”附近居民王先生欣慰地表示。
本案是福安法院深入贯彻落实“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府院联动+分层处置”机制,福安法院成功破解复杂破产难题,实现了闲置资产盘活、债权债务清理和地方发展重启,为地方财政带来近亿元收入,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高度统一。
供稿:福安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