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话题

来源:法律人那些事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3日    


来源:谨言拙思;作者: 谨言法律人

前段时间,无意中看到某高校的公开招聘信息,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员额制工作人员30名。

一直以为“员额制”是法院检察院的专利,看来“员额制”在社会层面也得到一定的认可。

无需给予职务,甚至无需画饼,把一部分的事项决定权专门交给一部分人,把其他人的收入拿出来发给这一部分人,事项决定有问题时再对这部分人进行追责,这就是许多人眼中的“员额制”。

法检两院实施员额制十年来,引起不少争议和褒贬。

员额制的初衷是完善司法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让裁判者负责”,对于提升案件质量和案件办理者的责任心有着一定的作用。当然,也暴露出裁判标准不统一,法律适用随意性大的问题,之前有段子说,以前有一个“最高”,现在有四百多个“最高”。

随之而来的“阅核制”,就是为了解决裁判标准不统一的问题,至少保证一个庭不至于出现裁判标准打架的问题。但由于案件太多,庭长既要办案,又要负责综合工作,何况司法责任最终还是落在员额法官头上,所以“阅核制”效果如何,可能只有当局者清。

近几年来,随着案件量的井喷般增加,而一个单位的编制并没有大幅变化,员额职数的比例也没有变化,案多人少的矛盾愈加突出,更加凸显员额制存在的问题。犹记得,电视剧《庭线》中立案庭庭长扮演者靳东的台词“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

图片

可能有人觉得这句台词夸大了基层法官的工作,殊不知,现实也恰恰如此,很多法院周六确实是正常上班的。不少律师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正在过周末的时候,忽然接到某个法官的电话核实某个证据。

图片

由于现实中案件推进慢,许多律师把诉讼代理中遇到的立案难、开庭难、执行难等问题,都归咎于员额制,口诛笔伐,认为员额制的改革是彻底失败的。甚至有专家称,员额制终究因为不符合国情实际将逐渐转回到以前的权力运行轨道上。

员额制作为一个新生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其诞生之初,不少单位确实存在人浮于事的情况,恰恰是员额制,将工作量集中于一部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这部分人的待遇,调动了人员的积极性,增加了人员的责任心。 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凡是进入法官、检察官员额的,要在司法一线办案,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

所以,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员额制都不可能废除。随着之前空缺的员额职数逐渐填满,离职的人数愈来愈少,入额通道愈来愈窄,许多单位的年轻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争先恐后积极入额,甚至上级院的助理宁愿去外地市入额也在所不惜。有些单位,有些人想弯道超车,就想搞一些歪门邪道的小手段,因为入额还引起了不必要的纷争和内斗。周围也有不少笔试第一最终无缘员额的助理,可见当前入额竞争多么激烈。

但是,还是不能不对有志于司法事业的年轻人泼一些冷水。犹记得,吉林某中院法官王成忠受常务副院长影响而徇私枉法裁判,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而副院长仅仅是免职了事。曾经的天之骄子沦为阶下囚,曾经审理那么多案件的法官站在了审判席上,悲矣叹兮!

图片

案多人少的问题年年说,终究没能得到解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025年上半年主要数据显示受理民商事一审案件1237.2万件,同比上升38.87%,经济越发达地区,案件越多,但员额职数不可能同比增长。即使组建以员额法官为首的团队,下面配置若干个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但司法责任制的落实还是在员额头上,案件出了问题,首要被追责的还是员额。

图片

个人觉得,无论员额制是好是坏,终究在司法系统实施了很多年,虽然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对于司法专业人士来说,整体还是利大于弊的,尤其是上升通道狭窄、职业天花板触手可及、反腐风暴愈演愈烈的当下,踏踏实实多办案多拿钱,比起绞尽脑汁收黑钱心里干净的多。

图片

如果能做到全省统一调配员额职数,员额职数向案件多的地区适当倾斜;简化入额退额手续,做到进退自如,程序规范,简便易行,如退出员额制,院党组审批,按程序向省法官检察官遴选委员会备案即可;院领导所占员额职数单独核算,不计算在各单位员额职数比例内,一方面院领导需要处理各种综合事务和行政管理工作,一方面所分配案件较少,一般为30%左右,但工作需要又不得不入额,如果把这些人所占员额职数单独核算,可以为每个单位多腾出几个员额职数,缓解一下案多人少的压力。

往期回顾

法律人那些事 戳 “阅读原文” 进入法律人书城

法律工作 All-in-One
律页法律工具1
律页法律工具2
律页法律工具3
律页平台
律页法律功能1
律页法律功能2
律页法律功能3
开始免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