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石法学苑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09日
作者丨律新社 研 究 员 李德胜
出品丨律新社研究中心
2025年9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透露, 目前我国律师达83万人,律师事务所4.5万家 。这一消息备受业内外关注,律师行业的人数增速与市场竞争度成正比。
律新社研究中心通过检索近10年中国律师人数增长率发现,2015年律师人数为29.7万人,到2025年已达83万人,十年间增长近1.8倍。其中2018年增达到峰值15.89%,随后逐年回落,2025年增速降至3.75%。这一变化趋势表明:中国法律服务行业经历了快速扩张期后,正逐步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前期的高速增长反映了法治中国建设背景下法律服务的需求爆发和市场扩容,而近年的增速放缓则预示着行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与司法部提出的行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趋势相吻合。
与此同时,结合近年来法律服务行业观察可以看到,行业分化组合加剧,律师人数向头部规模所聚拢,加速海内外布局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规划,从大所到强所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目标:
- 83万执业律师、4.5万家律所构筑起专业服务的中坚力量;
- 633家百人规模所、6家千人规模所彰显行业集中化与专业化提速;
- 37个国家/地区设立207家海外分支机构则标志着中国律所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步伐。
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十四五”期间的系统性规划。根据会上披露的数据,我国当前已形成包括83万律师、6.7万仲裁员、1.5万公证员、4万司法鉴定人在内的专业化法律服务队伍。对比历史数据,2020年全国律师人数为52.2万,过去五年净增30.8万人,增幅达59%,远超“十三五”(2016年-2020年)期间42.5%的增长率 [1] 。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通过率2024年保持在13%左右,但报考人数从2020年的68.9万增至2024年的96万。会上数据显示, “十四五”以来,有60多万人取得了法律职业资格,反映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法律服务行业 [2] 。
从律所角度来看, 中国律所数量近十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从2015年的2.4万家增至2025年的4.5万家,但增长率总体呈现波动趋势,从2016年的8.33%至2025年的4.65%。这一变化表明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已从早期的高速扩张阶段进入稳健发展期,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正从追求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与律师人数的增长趋势相呼应,共同反映出行业日趋成熟的发展特征。
在结构优化方面, 专职调解员数量五年增长 29%至47万人,310万人民调解员 五年调解纠纷 7900多万件, 年均调解纠纷超 1500万件。 会上 数据 指出 ,目前,全国司法所共有 3.9万个,实现了乡镇(街道)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全国司法所每年调解矛盾纠纷800多万件,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950万人次,在促进基层依法治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 司法部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国 625所法学院校负责人进行全覆盖集中培训,常态化举办“中国法治实务大讲堂”,法学院校师生共68万人次参加 。 司法部创新实施青年律师下基层锻炼计划,选拔 1000名西部青年律师到东中部学习,组织两批近600名青年律师到西部法律服务机构锻炼 。 这种双向交流机制有效缓解了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律所规模化发展呈现加速度态势。根据律新社研究中心调研,尤其是近 5年来,百人所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2019年,百人所数量约320家,占全国律所总数的0.99%;截至2025年 9 月 8 日,百人所数量达到 6 33 家,占全国律所总数的 1.4%。 百人所数量的发展是 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和晴雨表。它清晰地揭示了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强关联性、以及未来的巨大潜力。
中国律所的规模化发展呈现出极其明显的地域集中性。 表格中的数据可以 看出:
广东省 (101家)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和律师数第一大省, 以绝对优势位居榜首 。 这充分体现了珠三角地区巨大的经济活力、密集的民营企业、频繁的对外贸易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联动效应,对高端、规模化法律服务有着海量的需求。
北京市 (72家) 作为国家首都、政治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聚集了众多央企总部、大型金融机构、顶级跨国公司以及大量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是高端商事法律业务和争议解决的核心市场。
上海市( 68家 ) 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跨境投资并购等高端法律服务需求极其旺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顶尖律所落户。
江苏省 (39家)、浙江省 (36家)、山东省 (35家)、河南省 (30家)、四川省 (25家)、陕西省 (26家) 。这些省份都是经济大省或区域中心,拥有强大的省会城市(如南京、杭州、成都、西安)和活跃的民营经济,法律服务市场成熟且需求旺盛。
包括天津、河北、安徽、福建、湖北、湖南、重庆等。这些省市的经济和法律服务市场处于稳步发展阶段,有一定数量的规模化律所。 此外, 在西部、东北和部分经济欠发达省份,如黑龙江、吉林、甘肃、广西、云南、贵州、宁夏等。这些地区的法律服务市场主要以中小型所为主,解决本地传统诉讼和非诉业务,规模化大所的需求和供给都相对较少。
据 中国法律服务网 数据 显示 ,截至 2025年 9 月 8 日,全国单体律所中律师人数超过千人的共 6家:北京有2家,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 1406 人、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 1207人;上海有2家,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12 70 人、北京市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 1 310 人;广东有 2家,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 1150 人 、 华商律师事务所 1097 人。
从规模上看, 盈科律师事务所体系优势显著,不仅总所位居榜首,其上海、深圳分所也分别占据第二和第五位,整体执业律师数量庞大,体现出强大的品牌扩张力和区域布局能力;锦天城、京师和华商等律所同样执业人数过千,反映出法律行业资源向头部机构集中的趋势。
从地域分布来看, 千人规模所均来自北京、上海和深圳三个一线城市,其中北京拥有盈科总所、京师等规模领先的机构,而上海和深圳则依托分所或本地大所形成重要区域中心,说明法律服务市场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
随着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中国企业与律所的“ 出海 ” 浪潮已成为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力量。这一双向驱动的出海模式既体现了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也展现了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升。
在企业端, 202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9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4%,占全球份额的11.9%,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连续13年列全球前三,连续九年占全球份额超过一成。 投资领域从传统基建扩展到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行业。 这些企业在“ 走出去 ”过程中面临复杂的跨境合规、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争端解决等法律需求,直接推动了中国律所的国际化布局。
会上发布数据显示, “ 十四五 ” 期间,我国通过建立51家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平台和16家涉外法治研究平台,依托重点法学院校创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在部分高校实施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法律硕士研究生项目,成功培养了一大批既精通法律专业又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素质复合型法治人才。
与此同时,我国加快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和律所建设,积极支持组建 “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在律所端,律所通过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入国际联盟、深化本地化运营等多元化方式拓展全球服务网络。 截至目前,我国律所已在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07家分支机构,为中国企业和公民“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以国际仲裁领域为例,五年来累计办理涉外仲裁案件1.6万件,案件标的总额达到7300亿元。其中,2024年受理案件4400余件,标的额接近2000亿元,与2020年相比,案件数量和标的额分别实现100%和136%的增长,标志着我国已逐步成为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仲裁优选地。
这种企业与律所协同出海的模式,正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法律服务生态。一方面,律所通过提前布局海外市场,为企业跨境经营提供全流程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企业在海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法律服务需求,又反过来推动律所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有效维护了我国海外利益,更在全球法律服务业中发出了 “ 中国声音 ” 。
未来,随着 “ 一带一路 ” 倡议深入实施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CEP)等自贸协定红利持续释放,中国企业与律所协同出海的新格局将进一步深化。这不仅需要持续完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更需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服务体系,使中国律所真正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法律服务机构。
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在“ 十四五 ” 期间取得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展现了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83万律师、4.5万家律所的规模突破,630余家百人所和6家千人所的涌现,以及207家海外分支机构的布局,不仅反映了行业自身的蓬勃发展,更彰显了我国法律服务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显著提升。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成果,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优质的法律服务供给,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构筑了更坚实的法治保障。面向未来,随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的持续完善和法律服务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深化,中国法律服务行业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52.2万!司法部官宣:2020年度律师工作统计分析》,https://mp.weixin.qq.com/s/QY6bax9YIqaohK3fLiLisA
[2]《司法部公布2024年法考通过人数(社会考生),主观题通过率基本没变》,https://mp.weixin.qq.com/s/p840tXqRyeUhoEkY6pVA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