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话题

来源:法学学术前沿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3日    


L L L 法学学术前沿

作者: 贾宇,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来源:刑法问题研究

为塑造法学学术前沿微信公众平台的风格,微信推送的

外标题系编辑根据文章理解所加,不代表作者立场

在第四届全国“刑事治理现代化研究生论文竞赛”开幕式上的致辞

(2025年9月6日)

贾  宇

晓红校长,宪权教授,各位专家、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由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主办、上海政法学院承办的第四届“刑事治理现代化研究生论文竞赛”正赛在此隆重举行,可谓济济一堂。首先,我谨代表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对本次活动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莅临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新老朋友、青年才俊,表示诚挚的欢迎!

“刑事治理现代化研究生论文竞赛”是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组织的一项重要学术竞赛活动,旨在为广大刑法学子提供一个交流思想、探讨学术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刑法学领域的学术繁荣和进步。经过前三届的成功举办,这一竞赛已经成为刑法学界的一项重要品牌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今年是第四届竞赛活动,共征集到参赛论文283篇,根据初赛得分排名,最终确定了25篇论文入围决赛,今天到这里来进行现场答辩。衷心希望各位参赛的学子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评审专家和广大师生深入交流。也希望评审专家们畅所欲言,给予参赛学子们宝贵的指导和建议,共同推动新时代刑法学研究。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承办活动的上海政法学院,感谢晓红校长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精心组织,感谢为本次活动付出辛勤努力的老师和同学们。本次竞赛得以如期顺利举行,离不开你们的精心筹备。

接下来,就本次论文竞赛和青年学子成长,我谈几点想法,与大家探讨交流:

一是坚守学术志业、坚持求真本色,在刑法学学习和研究中做到抱朴守真。 同学们是法治建设的生力军,刑法学研究的希望也寄托在一代一代的青年学子身上。在刑法学习研究的道路上, 希望同学们坚守学术志业的本心, 保持对学术的热爱与追求,啃得动“大部头”、坐得起“冷板凳”,在刑法学研究中刻苦钻研、砥砺前行。 要坚持学术求真本色 ,面对学术问题,既能谦虚恭谨、孜孜以求,又能做到不盲目接受“通说”或者其他既有理论,也不迷信权威,坚持独立思考,打破思想的藩篱,用客观、冷静、审慎的态度对待学术研究,在刑法学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要葆有人文关怀 ,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从来也不是一项纯粹的精确技术工作,应当葆有深切的人文关怀,从情理法贯通的思维出发,使得自己的理论主张更富理性的光辉与人情的温度。希望同学们惜时如金,刻苦为学,在学术志业上有所成就。

二是强化问题意识,立足中国实际,切实把学问作在祖国大地上。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地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任何学科,若没有问题意识,其研究必定“失焦”;任何理论,若脱离社会实践,便是空中楼阁,法学、特别是刑法学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更是如此。 刑法学研究只有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深植中国实际,着力解决困扰中国实践的真问题、新问题,才能真正构建有用、管用的刑法学理论体系。 本次论文竞赛围绕“中国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究”“民营企业权益的刑法保护研究”“数字领域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跨境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环境犯罪的刑法规制研究”五个选题方向展开。这几个主题选得非常好,不但契合当下实践的迫切需要,更具有一定前瞻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刑事司法实践面临诸多新问题。例如,在数字技术迭代更新并不断引发一系列法益侵害风险的背景下,刑法理论的滞后性空前凸显。如何有效回应这些现实风险并避免部分行为被不当犯罪化;如何将“恢复性司法”理念嵌入环境犯罪治理体系,避免事后惩戒为主的规制模式,提高对生态环境的恢复补偿功能;在涉外犯罪日益呈现“链条化、集团化、境外化”的当下,如何高效打击跨境犯罪,做好国内法、国际法的衔接,高质高效处理好涉外案件,都需要理论界给出答案。刑法学研究应重点关注我国丰富司法实践中的真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和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构建具有中国品格、中国方案的刑法学自主知识体系。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任重而道远。希望在座各位后起之秀,以充沛活力和高度智慧,为解决好这些真问题、新问题建言献策。

三是注重开拓视野,以刑事一体化的思维和“大社科”的角度深化对刑法学的学习与研究。 任何理论、任何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它的产生、发展离不开相关学科领域的支持,也必然会受到相关学科领域的影响。譬如针对犯罪这个基本问题,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研究侧重便有所不同,对犯罪的原因分析和治理亦然。与法学相互影响、交叉的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领域,都拥有非常系统完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比如要分析刑事司法制度与刑事政策的关系这样一个重要问题,就不能简单认为这是个刑法学问题,而是需要综合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今后的学习、研究当中,希望各位同学能够系统把握刑事法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善于运用相邻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切实提升刑法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研究生论文竞赛是一项学术创新活动,我想再利用这个机会给同学们提几点不成熟的学术建议:

一是不要动辄谈“教义”。 我国刑法规范中没有“教义”,刑法学理论中更没有“教义”。在中华文化背景下,这一从域外直接“拿来”的概念缺乏相应的文化与制度土壤,既难传递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也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淆甚至误导。

二是不可动辄建议入刑。 要深刻理解和贯彻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慎刑”思想。国家与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比如民事调整、行政监管、社会政策等,而法律也只是众多调控手段之一。作为法律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刑罚的发动必须慎之又慎,不能动辄主张将某些行为犯罪化。我们既要深入研究刑法,也要认识到其功能的局限性,不能迷信刑法。

三是不要动辄讲严惩。 在对待犯罪与刑罚时,要始终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刑法并非一味强调严惩,它的正义体现在罚当其罪、轻重有度,当宽则宽、当严则严。要避免情绪化地呼吁“从重处罚”,而应全面考察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与人身危险性,综合考量判决的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才能真正实现刑事司法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

同学们,举办这项竞赛旨在激发广大青年学子对刑事治理现代化问题的思考,更期望通过这一平台激励学子们探索和研究那些真正具有挑战性、紧迫性的真问题、新问题。我相信,通过本次竞赛的交流和碰撞,一定能够促发学术灵感,从而产生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学术成果,为推动我国刑事治理现代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预祝本次竞赛活动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参赛学子取得优异成绩!

谢谢大家!

法律工作 All-in-One
律页法律工具1
律页法律工具2
律页法律工具3
律页平台
律页法律功能1
律页法律功能2
律页法律功能3
开始免费使用